感谢您提出的问题,让我们一起探讨茶知识,了解茶文化。
在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中,有一道名为“焙火”的工艺,这是岩茶形成风味的重要工序,有“武夷焙法,实甲天下”的说法。
不过也正因为焙火的原因,刚做好的岩茶里会留下一些火气,具体感受就是茶汤喝起来有一股若有若无的烟味,一般人接受不来。
所以刚做好的岩茶不能直接喝,而是需要经历一段褪火期,等待茶叶内的火气逐步褪去,此时烟味也就消失了,剩下的就是岩茶该有的香气与风味,所以说岩茶不求喝“新”。
至于“喝隔年陈”的说法,也是老黄历了。
因为过去交通不便,为了让茶叶能够保存更久,茶农们往往将岩茶的火功焙得比较高。
一般来说,火功越高的岩茶,褪火期也就越长,所以过去岩茶做好后需要等待一年左右,火气才能褪去,所以讲究“隔年喝”。
如今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的发展,已经不用担心交通问题了,几天就能将茶叶送到顾客手中,所以岩茶的火功不用像当初那般,一定得焙到足火,轻火、中轻火、中火也是可以的,这让岩茶的风味更佳丰富。
这样一来,茶叶的褪火期也就逐渐缩减,最快的只需一个月即可完成褪火,并不一定需要等到隔年再喝。
想了解更多专业茶知识,
参考:
虽然武夷岩茶我不大熟悉,但可以用相对熟悉、同属“乌龙茶”的凤凰单丛试答一下。
不求“新”,而讲究“隔年陈”应该是和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有关,大体是和
用炭火烘焙过的乌龙,就像教我喝单丛的朋友说的,刚出炉,不是做茶的人,一般都受不了,会觉得“火气”太重。
真正坚守用传统炭焙的茶农也知道这一点,一般春茶做完,最快都要等到这年秋天才卖。
经过几个月、一年半载的褪火,茶喝起来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我特别喜欢的一款蜜兰香凤凰单丛,去年10月刚喝,火气还是很重,开封后,经过大半年时不时与空气的交换,茶叶慢慢转化,如今呈现的蜜香、兰香和大半年前完全不一样。
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不同的茶。
▲传统炭焙的茶,光是起炭炉就很耗工夫。
二、精制需时第1次炭焙完成,只算是乌龙茶的初制完成。
真正好的乌龙茶,都要经过精制,即后期的多次烘焙。
我曾经喝过朋友的一款单丛,就是8年间经历了初制后又经历了3次烘焙。
原料极好的茶,经过这样的制作,可以说臻于化境,这样的茶是可以好好存放3、50年的。
很多时候,好的乌龙还不止讲究隔年陈,隔10年都是有可能的。
闽北乌龙在乌龙茶来说是普遍发酵重焙火重的。
发酵重意味着口感是偏厚重,普遍发酵重的需要多次焙火提香及提升茶汤的厚度,为去除焙火过程带入的不良风味及燥感,需要静置一段时间。
每一次焙火过后都需要静置。
茶制作成后,还会不定期观察品饮,以确认是否需要复火。
1.经过多次焙火及陈化岩茶,它的口感更厚重,顺滑感更好,各方面的的口感喉韵是更均衡的。
而新茶没经过多次焙火,香气是偏张扬,汤感薄,喉韵稍差,总体是比不上经过多次焙火及陈化的茶,对于老茶客来说,他们追求的是汤感,香气反而不是主要的品饮体验,故茶客大多追求隔年的岩茶。
2.新茶普遍刺激性比老茶强(如果是老丛,那是更加明显的),经过陈化,老茶的刺激性会降低,与此同时,茶汤会更醇厚润滑,对于肠胃比较敏感的人更友好更容易被接受。